写进康复教材中的S-S法,运用在实际案例中的实施和治疗经过?


作者 / 李鲁萍
编辑 / 教研院
上一章节我们通过一个具体案例,介绍了个案中基本情况的收集以及初期评价和评价的总结,包含了评价中的要点。这一章节,我们会继续介绍训练方案的实施和治疗经过。
*此案例选自日本《言語聴覚士のための言語発達遅滞訓練ガイダンス》供大家参考。
训练计划的制定
在制定训练计划时候,我们从这几个角度来考虑。
●如何从言语符号理解、表达的角度来设立目标?
●对于语言理解这个目标的达成如何选择对应的方法(教材、操作顺序、场面)
●针对表达以及交流态度目标的达成如何选择方法(教材、操作顺序、场面等)
【训练适应】
案例中的儿童,年龄5岁,属于A群(音声理解未习得)的情况,动作性课题的成绩低,言语符号的自发学习能力弱。有训练适应的需求,决定立即开始训练的实施。
【目标设定】
❶选择行动的习得(事物的基础概念的扩大)
❷肢体语言及手势语、口语理解的获得(事物名称)
❸间接的要求行动的习得
【训练内容】
❶基础的学习要同时并行,配对行动的扩大→选择行动的形成、扩大阶段的推动:形状、颜色等材料和日常的实物的使用。
❷基础的学习,和交流态度学习同时进行,进行手势语以及口语导入,阶段的单词学习内容进行。首先先建立儿童对于他人音声和手势语的注意。之后建立与事物相关的手势模仿,通过使用手势能完成选择的课题,逐渐进展到可以使用手势选择身边的事物。进而,我们将尝试仅通过语音进行选择。
❸学习手势符号和指向的训练。
训练过程
对事物的言语符号,手势语理解困难,理解<1岁。【检查时在情景下可以根据手势的指示一部分理解(敲椅子)(坐在椅子上)能完成。】2-1阶段,事物-娃娃A和成对事物B匹配能完成,事物镶嵌版C完成困难。
我们以5岁4个月开始训练起,至6岁4个月为止作为为关注的重点,对这一年间的训练经过进行记录(如下图)。语言训练的训练频率为:1小时/次,2次/月。
训练经过图
【第一期(5岁4个月~5岁5个月)配对的扩大→选择的形成】
首先从比较容易与手势语对应的实物(①对应“训练经过图”中事物-人偶的匹配),匹配操作,对照匹配好的示范,进行木钉和圆筒的匹配。
之后,使用各种颜色的形状板等。利用这些早期颜色分类的训练物(“训练经过图”里②如下图)。
进行分类能力的扩大,以及有意识地促进选择行动的形成。利用事物镶嵌板,可以进行分类后,(如下图)。
进行“训练经过图”里③的训练,5岁5个月时选择镶嵌版可以完成,实物的选择延迟,直到6岁2个月时“训练经过图”里④完成。
【第二期(5岁6个月~6岁2个月)选择的扩大和手势语的模仿、手势符号】
对于手势的模仿,利用人偶辅助操作来进行(训练经过图⑤)6岁时经过提示可完成(参考训练经过图⑥)。在延迟选择课题中⑦结合手势语提示之后,6岁2个月时可以通过手势建立对于图片的理解⑧。
【第三期(6岁2个月~6岁4个月)图片的解读、手势语和口语的结合、言语符号】
颜色和形状的辨别进一步扩大(⑨),部分图片的解读可完成(⑩)。但是通过手势对于图片的理解不准确⑪。把手放在耳边同时说“喂喂”,将手势语和幼儿语对应⑫。之后到6岁4个月时可以使用幼儿语和实物或者和剪下来的图片进行选择⑬。
➤ 解说:在家长的积极配合下,从“交流态度”,“基础性课题”,“符号形式与指示内容关系”三个方面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事实证明,相关的计划实施是有效的(参考训练经过图)。
训练的关键点
用于符号化的训练物是否合适?→使用实物进行训练过程中,当儿童无法集中注意力来按要求完成课题任务时,可以考虑使用事物镶嵌版。
训练教材的选择和实施,是否适合儿童?→使用事物的镶嵌版进行匹配、选择等课题操作时。可利用差异显著的教材组合,将课题目标细化,并从相对简单的内容中逐步实现目标来实现最终的训练目标。从而达到训练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