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教您解决孤独症家庭干预中最常见的5大难题


社群中的许多家长都会在家中训练孩子,希望抓住黄金干预期的每一分每一秒、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个教学机会。但家长毕竟不是专业人士,在孤独症儿童的家庭干预中经常遇到许多阻碍,这些问题应该如何科学解决呢?
在家训练时表现没在机构好怎么办?
孩子在家中对环境和家长比较熟悉,状态是相对放松的,因此家长需要在家中建立规则,对于孩子不合理的要求需要拒绝,同时告知孩子应该怎么做。
当孩子能够遵守规则,可以给予额外的强化;如果孩子没有遵守规则,需要家长辅助孩子遵守。
家庭训练计划该如何制定?
首先家长要先清楚孩子哪里常要提升,比如社交能力,孩子是没有社交意识就不能有更深层次的社交;其次,家长根据孩子的能力和家长的目标指定孩子的训练目标,将目标分解成小目标,逐个执行。
在执行过程中孩子会出现配合及情绪等问题,那就首先要求家长不要立马执行目标任务而是先和孩子建立信任关系和交换意识,关系稳定后再进行目标任务的执行。
孩子不配合训练怎么办?
1. 考虑是否是任务难度过高,孩子动机不足,可以将任务分级,将活动逐步分级,变简单分次进行。
2. 当孩子完成目标任务之后一定要给与高级强化,当前阶段的目标达到到逐步提升目标提升目标过程中要使用差别强化,强化的语言要使用具体行为表扬,不断塑造我们期望增加的行为。
3. 给予选择,孩子可以从要进行的活动中选择,可以选择什么时间做。
4. 当孩子出现了讨价还价、发牌气、躺地等不恰当行为时,家长要实施消退,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或略不恰当的行为不忽略孩子本身。
5. 当孩子出现恰当的提要求行为比如“帮我完成”“我要当小老师”等,家长可以给与强化,满足孩子的要求。
在训练时出现问题行为如何处理?
1. 处理行为问题需要综合考虑行为的功能和行为的表现形式,当行为的表现形式比较剧烈井且出现攻击、损坏物品、自伤、伤人等危险行为时,需要立即予以制止,在制止过程中使用中性的语言、中性的表情,尽量使用胶体辅助孩子到安全的区域;
2. 当行为的功能是为了获取关注时,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要实行计划性忽路,避免给予孩子关注,免强化孩子的不恰当行为;
3. 当孩子的行为功能是进避时,思考是否可以逃避以及逃避的原因,在不能逃避时需要给予辅助让孩子完成任务,此时必须要及时辅助孩子,但是在过程中可以少给孩子语言、表情等关注,直到孩子完成之后再给予关注。
家庭干预中家庭成员之间如何沟通?
在教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应尽量避免出现分歧,需要注意以下原则:
1. 强化的比例(几个回合一强化);
2. 强化什么行为(如:提要求,孩子想要薯片,孩子语言提要求“薯片”时给予强化,还是“片片”时强化);
3. 强化的强度(每次目标行为出现后,给多少强化);
4. 处理问题行为时,保持一致,强化恰当行为,不强化哭闹行为(孩子想要薯片,哭看表达求,不给孩子薯片,恰当提要求给薯片)
5. 不当孩子面讨论甚至争执,以孩子利益出发。
北大医疗脑健康儿童发展中心不仅注重对孩子的教育,而且强调对孩子家长进行有关教育方法的训练。实操培训采取最专业的培训流程,学习被国际认证的最新、最有效的九大趣味性实操模块,严格确保授课质量。全程采用BST培训流程,由资深教学团队手把手的把干预方法教给大家,直到家长们学会、做好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