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孩子总是发脾气,情绪不稳定?这些妙招不妨一试!


作者 / 程霞
编辑 / 嗨脑仁
随着假期的结束,孩子们逐渐开学,为了让孩子们能在学校更好的学习,除了进行日常的居家干预,家长们还需要应对孩子们在干预场景下的各种问题和各种要求,不断接招、压力满满……
我们在后台收到很多家长的留言,希望能够了解更多孩子的情绪管理的方法,更好地应对拒绝孩子后的暴脾气。
今天我将要分享一些拒绝孩子不合理要求的小策略,希望能够舒缓家长在陪伴孩子过程中的焦虑,解决一些实际的小问题。
No.01 家庭强迫互动模式
我们常说,天底下最难的工作就是做爸爸、当妈妈。
有时候我们会把孩子当成小baby,希望他们不要提需求,要是像小baby一样能吃能喝能睡就好了。
有时候我们又会不经意间把孩子当成大人,不能理解他们为什么不听话?为什么反抗?为什么固执或者不够聪明?
在进行今天的策略分享前,我们先回顾——在生活中,我们是否真的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理解他们的需求吗?
有时候孩子的需求是获得某些事物,有时则是拒绝某件事物。如果不能理解他们的话,那我们很有可能会走入家庭强迫模式的循环。
“家庭强迫互动模式”描述了一个亲子双向强化的过程,家长无意间强化了孩子的问题行为,反过来又引发了家长的消极情绪,如此循环,直至一方获胜,拉锯行为才结束。
厌恶四步逃避条件作用序列,是其中最典型的模式:一开始,家长会提出一个要求,在提出要求之后,孩子会立刻出现问题行为。当孩子出现问题行为时,家长可能会撤回要求,伴随着要求的撤回,孩子也就终止了问题行为。
以此次疫情阶段的戴口罩场景为例进行说明:
这样的家庭强迫互动模式,如果在家中高频出现,会给孩子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
家长为了避免孩子的问题行为会逐渐不对孩子做要求,甚至会放弃对孩子做要求。那么孩子从一开始就失去了更多的学习和练习的机会。此后,孩子的强迫行为的频次会越来越高,情境也会发生的越来越多。
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使得我们的家庭系统陷入了一个恶性的循环,我们的亲子关系会变得更加紧张,家长的教养压力也会随之增加,并且随着整个发育和发展过程不断稳定,将扩散到更多的环境,例如学校、社区、交友等。
什么是不合理的要求
1. 如何判定要求是否合理?
定义的尺度是合理、合乎原则,而不是家长或孩子的心情。绝对不能因为心情的好坏而决定是否满足。
2. 除了树立原则,我们还可以考虑这么几个方面:
▷ 是否危害孩子自己及他人的健康和安全?(如,吃太多零食、追逐打闹)
▷ 是否有满足要求的环境条件?(如,特别想要的礼物能买到吗?)
▷ 是否在家长的能力范围之内?
▷ 是否是孩子自己力所能力的?(是否只是想偷懒?)
▷ 是孩子的愿望还是孩子的需求?(固有需求不应拒绝)
▷ 是否有其他紧急事项优先于要求?
3. 以上是不合理要求的特征,那么现在来换位思考,孩子为什么会提出不合理要求?
▷ 获取的动机(想要什么就会直接表达出来)
▷ 逃避不喜欢和不愿意的事情
▷ 自我中心的控制权和被满足的成就感(试图挑战家长)
▷ 没有发展出换位思考能力——心理理论能力缺失
▷ 不能考量要求的长线影响——联结能力缺失(不知道当前需求对后续的影响)
▷ 不能考量要求的全局影响——联结能力缺失(不知道将对他人造成的影响)
No.02 拒绝孩子的策略
看完以上分析,不知道各位家长有没有能够一点点地理解我们的孩子?因为他们确实太小了,不能从我们大人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和要求。
那么,当孩子提出了不合理的要求之后,我们应当如何拒绝孩子呢?
坚持4个“不”
一、不要拒绝之后又顺从
二、不要说教
三、不要打骂(他们无法判断需求将会造成的影响)
四、不要用情绪逼迫孩子
9大策略
这些策略中,有一些很简单,但是有一些需要家长做一些准备才能实施。不管怎样,我们拒绝孩子的时候,可以根据不同的提要求情景来尝试使用多种策略并行。
① 心中有原则,口中有原则
刚才我们已经学会判断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那么我们就需要让孩子知道我们的原则。
注意,原则不是光说出来就可以了,要以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表达。
比如,能做的事用“√”表示,不能做的用“×”表示。当孩子看到“×”的时候,就知道这是不可碰的原则、不可以通难过负向行为跟爸爸妈妈耍赖得逞。
对于技能较好的孩子,可以使用家庭公约的形式,将期待孩子达到的行为写下来。
② 同理孩子的要求和感受
在开始拒绝孩子之前,可以用一些同理性的话语来帮助孩子有一个更好的感受。让孩子明白,其实家长是了解他们的情绪的。如:
“我知道你……,爸爸一样想……”
“我也会想,要是……就好了。”
“我能理解你有点难过。”
③ 反话正说
作为家长,我们要少对孩子说“不”的指令。多对孩子说正向的话,既方便孩子接受,也可以帮助转移注意力。
④ 实话实说
当然,有时候拒绝孩子并不需要这么的迂回。
实话实说,其实是想让孩子站在他人的视角考虑问题,这样就帮助他发展了心理理论能力,让他学会观察别人的感受和需求,而不是仅仅只关注自己的需求。
如:“妈妈今天不太舒服,换奶奶给你洗澡可以吗?”
⑤ 给予孩子选择权
给孩子一定的选择权,可以帮助孩子产生自主意识,让觉得这个选项是他所参与的决策,所以他更能够接受。
如:“家里糖果吃完了,你想吃饼干还是水果呢?”
⑥ 使用代币系统
有一些小朋的不合理要求体现在“过度”上,可能隔几分钟就会提一次要求。
这种情况,我们推荐使用代币系统——提前跟孩子讲好,“当你集满x朵小花的时候,就可以跟我兑换一次”。
这样讲就能将孩子兑换的时间拉长,而不是仅仅使用口语拒绝,让他更有目标感地去获得东西,并为之付出努力。
⑦ 言传身教
当你要求孩子做到什么、不允许孩子做什么的时候,我们家长自己也要先做好榜样,“玩手机”就是典型的例子。
⑧ 家庭成员态度一致,行动一致
其中会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家人间的态度是一致的,但当小朋友说要吃糖的时候,爸爸妈妈都说不行,可是慢慢地奶奶就去拿糖,这也是不可以的。
⑨ 使用惊喜盒子作为补偿
刚才我们想到了这么多的方法来拒绝他,那不如我们再用一点点方法来补偿他们?我推荐使用“惊喜盒子”得到办法。
比如:孩子提出一项不合理要求,我们会预料到他接下来的情绪反应,那么我们可以让他玩“惊喜盒子”,从盒子里抽纸条或奖励。
即,我们满足不了你的大要求,但是可以满足其中一个小小的要求。这样也可以有效阻止孩子的情绪爆发。
我们刚才介绍了9种拒绝孩子的小策略,但有时候不管家长怎么做,孩子仍旧无法接受,导致情绪的失控和爆发。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教会孩子容忍拒绝、教会他们协商谈条件——
No.03 家长如何教授孩子容忍拒绝
首先,我们要明确:容忍教学不等于苦难教育,更不等于惩罚孩子。
① 在拒绝之后陪伴孩子一起面对
拒绝孩子之后,不要让孩子独处。
一是为了避免由于情绪难以消化而带导致的问题行为、甚至是危险行为的出现;二是为了增加孩子的支持感,避免孩子感受到冷落和忽视。
②从容忍度更高的项目开始练习
在教授容忍技能的时候,我们不要从最难事情开始介入,而是从他较易忍受的活动或要求开始。
No.04 除了容忍拒绝,孩子还需要——
容忍技能,是孩子一生的命题。除了容忍拒绝,小朋友们还需要容忍很多东西:
1.容忍强化物延迟给予
2.容忍强化物的变化
3.容忍失去
4.容忍输
5.容忍他人的要求、学校和社会的要求
其中:
① 容忍强化物的变化
【第一步】
等待儿童提出一个偏好物/偏好活动的需求
【第二步】
立即对儿童说“现在没有A(目标偏好物)了,但是有B(次等偏好物)。”
【第三步】
如果儿童保持冷静或者没有发脾气,立即提供口头表扬并把B给儿童。
如果儿童发脾气,不提供任何的偏好物和口头奖励。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特别留意儿童的危险行为,
如果儿童做出危险行为,立即进行肢体阻断,并且避免给予眼神关注和口头关注。
② 容忍输
很多中高功能的孩子进入到幼儿园以后不能容忍“输”这件事,一定要当第一名。因此,容忍输的技能也是需要从小开始培养的。
【第一步】
将儿童喜欢的游戏按最无可能输至最有可能输的顺序进行排列。
【第二步】
提前预备强化物,比如小饼干。在游戏结束后,每个人都可以吃到小饼干。
对于不能容忍输的孩子,他可以吃到更多份量的小饼干。
【第三步】
教授正确的应对输的行为和方式,包括管理嘴巴、肢体和情绪。例如:儿童可能对其他的游戏同伴说“你太棒啦!”、“太厉害啦!”。
并且,在说之前提醒儿童他即将可能获得的奖励。
【第四步】
在平时时经常练习游戏,最好是每天都能练习。
你可以先选用一个孩子最喜欢的游戏作为开始项目,或者选一个他并不太在意输赢的项目。在游戏开始前再次复习当输了以后应该如何表达,并提醒儿童奖励物。
【第五步】
随着儿童的进步,可以逐渐尝试更有难度接受输的游戏。
No.05 教授孩子容忍的技能
容忍练习可以从平时的小事件开始进行尝试,并且,当孩子面对拒绝之后,我们可以教他把注意力转向对自己情绪的复盘,以帮助他更好地接受拒绝。
听到“不”后,我可以这么做——
场景一:
“有时候爸爸妈妈会对我说“不”,我得不到想要的东西。
我不能决定爸爸妈妈怎么做,但是我可以决定自己怎么做。当我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时,我感觉xxx(生气?烦躁?伤心?)
(这是在教孩子面对被拒绝时的负向情绪,发展情绪区辨能力)”
场景二:
“当有人跟我说“不”时,我还可以做一些其他事情让自己感觉舒服一点。
我可以做点其他的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比如:溜达溜达、安静地坐一会并且深呼吸、把我的感受说出来。”
场景三:
“当有人跟我说“不”时,我要把我的小手小脚放好,控制自己。
这样我会很安全,大家也会更加尊重我”
教授孩子协商谈条件
有时候孩子起初提出的要求确实不那么合理,但是如果他非常想要这个东西、或非常不想做什么,如果他能提出一些条件来与家长商量,那么他当初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很有可能变成合理的。
例如,孩子晚上想吃糖,但我们都知道晚上吃糖对牙齿不好,通常会拒绝孩子的要求。
但是此时如果孩子有更棒的做法、更有动力去完成一些平常不太可能做的事情以换取糖。
那么,这其实是个很棒的行为,因为他在动脑筋进行协商和谈条件。
问题解决的思维:
1. 询问达成的条件:我要怎么做才能吃到糖?
2. 询问交换的条件:我可以做一些事情来交换糖果吗?
3. 询问其他的选择:那不能吃糖,我可以吃点别的吗?
No.06 如何平衡家长和孩子的需求?
生活中最难的事情:孩子的需求和妈妈的需求都合理?应该怎么办?
案例分析:
小丁是一个18岁的男孩,他是一名高功能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
小丁非常希望自己能够考入南京大学,但是自己的学业能力还有很大差距。
小丁非常担心自己上不了大学,为此小丁近期的心情非常地烦躁和焦虑。
每天都对妈妈发脾气,大吼大叫直跺脚。发完脾气后,小丁会说自己舒服了。
小丁的妈妈来求助,表示自己和小丁爸爸都要崩溃了。
她跟小丁沟通过希望他能够接受心理咨询师的服务,自己不想再成为情绪垃圾桶了。
可无论她如何拒绝小丁,小丁都不能控制自己每天有意识地对妈妈发脾气。
在这个案例中,很明显,小丁发脾气的要求和需求都是合理的,因为他确实感觉很焦虑,但他生活周遭又没有其他朋友,所以他想对妈妈发脾气,而且从小到大都是这样的模式和循环。
但是对于妈妈来说,她不想再当小丁的情绪垃圾桶了,那么他拒绝小丁的要求也是合理的。
授权卡的应用
小丁的需求是“发脾气”,之前他的发脾气行为非常高频,所以我们的目标不是让这个行为降到零,而是让他变成低频的行为,只要控制量,小丁是能够慢慢接受的。
同时,我们了解到小丁的偏好活动是存钱,所以我们设计了特权卡,正面是“生气”二字,反面是“100元”。
规则:
每周一早上小丁向妈妈领取2张生气卡。
如果小丁压力大想发脾气,需要拿1张生气卡找妈妈。
先把生气卡交给妈妈,再开始发脾气。
没有生气卡的话,小丁可以拿自己的钱给妈妈。
如果既没有卡也没有钱,那么妈妈可以直接把房门关上,拒绝他发脾气。
周一早上小丁可以拿剩下的生气卡和妈妈兑换钱。
后来妈妈向我们反馈,小丁发脾气的那天,他只是拿了一张生气卡去找妈妈说他很想发脾气,然后稍微发了一下就结束了。这时,小丁感到很懊恼,觉得自己浪费了一张卡、失去了100元,他觉得自己不该发脾气。
慢慢地,小丁发脾气的行为消退得很快,以前可能每天要发生2-3次,现在降到了一周一次。
这样的策略介入,实际上是平衡了两个人的需求:既在一定程度上拒绝了孩子,又满足了孩子。
使用特权卡的注意事项:
一、找准孩子的强化物
该强化物的效能>家长希望拒绝的事项的效能
该强化物的合理性>家长希望拒绝的事项的合理性
二、掌握特权卡的数量
如果他的需求比较高,密度比较高,那么一开始你给的数量可能要多一些,然后再逐渐减少。
三、提前和孩子说明规则(口头/书面)
四、严格执行
在面对孩子不合理要求时,这几大技巧都get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