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减少星宝干扰性行为,实证有效的RIR你值得拥有


作者 / 杨春红
编辑 / 教研院
自言自语、晃手、转圈、突然的大声尖叫等干扰性行为严重地影响了孩子的注意力,干扰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活动。出现干扰性行为的孩子经常被贴上举止行为怪异的标签,也很容易遭到他人的歧视。
处理干扰性行为是很多家长和老师都头疼的问题,反复叫停孩子多次,依旧无济于事。如何减少孩子的这种干扰性行为,让孩子参与到正常的学习活动中呢?行为打断和重新引导策略能够为你提供新的干预思路。
01 定义
行为打断和重新引导(RIR, Response Interruption/Redirection )是一种实证有效的干预方法,目标是减少干扰性行为的发生,增加恰当的目标行为。
02 RIR的主要程序
✎ 行为打断
目标:减少干扰型行为
定义:通过语言或肢体停止行为
例子:孩子正在自言自语,这个行为没有明显的功能性,可以通过叫孩子名字的形式获得孩子的注意力。
✎ 重新引导
目标:增加恰当的行为
定义:辅助学习者展现恰当的行为
例子:等到孩子的行为被打断之后,老师获得了孩子的注意力,然后问孩子一个问题。
03 RIR的基本原理
行为打断和重新引导设计的原理是当孩子出现干扰性行为的时, 让孩子的注意力从干扰性行为转移到恰当的替代性行为。
04 行为打断和重复引导的使用
在使用行为打断和重新引导策略之前,需要先做问题行为的功能性评估(FBA),如果问题行为的功能不是获取或是逃避,而主要的是由感觉强化维持(自我刺激),则可以考略采用此策略。大家可以根据不同的类型,采用不同的干预程序,具体如下:
❶ 肢体刻板行为
❷ 语言刻板行为
❸ 自伤行为
❹ 挑战行为
05 案例
朵朵,3岁, 经常在课上不断地重复动画片中人物所说的话,例如“乔治又在捣乱了”。老师在做完朵朵的功能分析后,排除了获取和逃避功能,于是,老师听到这样的语言后,会用呼名的方式立刻打断她, “朵朵!”。朵朵会立刻停止自言自语,眼睛看向老师,此时,老师会问一些孩子感兴趣的问题 例如,“你喜欢吃什么?”,“你猜一猜我手里有什么?或邀请朵朵从事一些简单的活动,例如,
06 使用的注意事项
在使用行为打断和重新引导策略之前必须要进行问题行为的功能分析(FBA),确定行为的功能,然后再衡量是否需要使用这个策略。在干预过程中,行为打断和重新引导可以作为一种附加策略和其他的策略共同使用,例如辅助、强化和区别强化等等。
参考文献:
Giles, A. F., St. Peter, C. C., Pence, S. T., &Gibson, A. B. (2012). Preference for blocking or
response redirection during stereotypy treatment. 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33(6), 1691-1700. doi:10.1016/j.ridd.2012.05.008
Martinez, C. K., & Betz, A. M. (2013). Responseinterruption and redirection: Current
research trend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46(2),
549-554. doi:10.1002/jaba.38
Shawler, L. A., & Miguel, C. F. (2015). Theeffects of motor and vocal response interruption
and redirection on vocal stereotypy and appropriatevocalizations. Behavioral
Interventions, 30(2), 112-134. doi:10.1002/bin.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