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资讯中心 >父母学堂 >查看详情

4岁之前,自闭症孩子要达成这样的“里程碑”,爸妈一定要知道...

来源:北大医疗脑健康官网     
2021年09月18日
677

  家长朋友们,对于普通孩子而言,4岁左右的孩子掌握的的词汇会在1500—2000个或更多;而在VB—MAPP评估中,要达到里程碑三阶的能力,孩子至少要能命名1000个非语言刺激(包含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非语言刺激

  命名的学习是儿童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 他们在被问到“这是什么?”时往往不会回答,教孩子学习物品对应的名称是重要的基础课题。

  物品名称的学习包含两部分内容:

  1.被动命名——大人说出物品名称,孩子选出与该名称对应的物品;

  2.主动命名——大人出示物品,或出示的同时问“这是什么?”,孩子正确地报出物品的名称。

  一般要从被动命名开始教学,等孩子的发音模仿能力提高了,再开始主动命名的教学。

  PART.0一个物品一个物品地引导孩子学习

  应该选用孩子熟悉的日常生活用品或小动物玩具作为教具。

  例如:

  桌上只放一只杯子,大人说“杯子”,引导孩子触碰杯子。

  ✎辅助方法:

  大人一边说“杯子”,一边拉着孩子的手碰一下杯子。

  逐渐地减少辅助,最后,孩子能够在无辅助的情况下对口语指令做出正确反应,一旦孩子做出正确反应,就要立刻强化。

  在孩子可以这样触碰杯子之后,我们再引入第二个物品来替代杯子。

  例如:

  将一辆玩具车(嘀嘀)放在桌上,大人一边说“滴滴”,一边让孩子触碰车。如此,让孩子学会两个物品的名称。

名称

  PART.0对最初单一掌握的两个物品命名开展区辨练习

  ❶在桌上摆放杯子和玩具车两个物品,两者之间应有一定距离。

  ❷大人说“杯子”,让孩子触碰杯子,开始时可能需要给予辅助。

  ❸在孩子没有辅助也能正确地触碰杯子之后,大人再说“嘀嘀”,让孩子触碰玩具车,同样地,练习到孩子没有辅助也能正确完成为止。

  ❹大人先连续地要求孩子完成2~3遍指认“杯子”的练习,再转换目标物品,连续练习2~3遍“嘀嘀”指认。刚由“杯子”指认转换到“嘀嘀”指认时,大人要马上给予辅助,而且很可能连续几次都需要辅助。在第三次进行“嘀嘀”指认时,尝试着不给孩子辅助,看他能否完成,如果能够完成,就奖励他,然后再转换回“杯子”指认。

  ❺如果从“杯子”指认到“嘀嘀”指认的转换完全不需要辅助,或者只是在转换为“嘀嘀”后的第一次指认需要辅助,之后再指认“嘀嘀”就不需要辅助了,那么大人就可以再进一步,开始进行随机轮换了,随机地(无规律地)发出“杯子”和“嘀嘀”的指令,直到孩子在10个回合里有8个以上的回合能够做对。这中间有可能需要休息。

休息

  PART.0引入第三个物品

  ❶孩子能够熟练地区辨两个物品的名称后,我们再引人第三个物品的教学(如香蕉)。教法同2(对最初单一掌握的两个物品命名开展区辨练习)。

  ❷一开始,我们用杯子和香蕉练习,然后再用“嘀嘀”和香蕉练习。

  ❸在无论哪个组合都能随机轮换之后,我们将三个物品并排摆放来进行随机轮换。

  ❹教第四个物品及以后,也使用同样的方法,渐渐地,我们无须再将全部物品拿来组合着进行随机轮换,只用一些回合来确认即可。

  PART.0利用物品使用时的拟音进行教学

  ❶如果物品命名的教学进行得很不顺利,我们也可以使用动作的拟声词暂时替代物品的实际名称,这样做有时会比较顺利。

  例如:

  我们可以用“刷刷”替代牙刷,用“擦擦”替代毛巾,用“哗啦哗啦”替代扇子,用“咕咚咕咚”替代杯子。发指令时,我们使用这种动作的拟声词替代物品的实际名称,并让孩子做动作。

  ❷在孩子能够熟练地区辨几个物品之后,我们可以从第五个物品的教学开始引入实际的物品名称(如香蕉),我们可以教孩子对“刷刷”和“香蕉”进行区辨练习。如果成功了,接下来就可以继续教其他的物品实际名称了。

实际名称

  PART.0听从指令将物品拿来

  在孩子掌握了物品名称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展更进一步的教学课题了。

  大人发指令说“给我xxx"“把xxx拿来”,要求孩子听到这样的口语指令后,将桌上的物品递给大人或从稍远处拿来给大人。

大人

  ——以上内容参考自藤坂龙司,松井绘理子著《ABA早期密集实现图解》

0

精选活动

阅读排行

科普指南

成长热线 HOT LINE

400-081-2698

北京北大医疗脑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Address: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25号

Tel:400-081-2698

Email:jiangchundi.njk@jtmail.founder.com

北大医疗儿童发展中心地址
微信公众号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