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吐字不清,竟然与饮食有关.......


之前有家长询问:“听不懂孩子在说什么?”又或者“孩子发音不清晰”。
尤其孩子4岁,进入到语音识别的敏感时期,孩子们之间也会互相指指点点,他们自己也意识到了发音的问题。比如,发音“小兔子”时替换成了“小兔几”等等。
这种情况,到底怎么回事?家长们应该如何干预呢?我们往下看!
01 您知道吗?饮食和发音与“舌”和“唇”的动作有着很大关系
我们在吃饭时,嘴里发生了什么?
如果手边正好有食物,不妨拿起来感受一下。首先,把食物放进嘴里,把嘴唇闭上,然后牙齿咬。
在咀嚼过程中,食物会粘在口腔壁上,粘在磨牙上,扩散到口腔的不同的地方。我们使用舌头来归拢这些四处扩散的食物,形成食团,将它们递送至喉部。
在这个过程中,除了使用牙齿,舌头和嘴唇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说话的过程又是怎么样的?
其实,在说话时候发出的声音,需要嘴唇和舌头的配合。例如,发“ma”的音就需要双唇紧闭,舌后缩,之后嘴唇自然张开,舌放平,舌头中间微微隆起,声带振动,发出ma的声音。
如果发“k“的音,就会张开嘴,舌头稍微向后拉。但是如果这个时候我们把舌头抵住上面的门牙上,发“k”,会变成接近“t”的音。
像这样,在说话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发出正确的声音。如果不能在正确的位置上熟练地使用嘴唇和舌头,就不能产生标准清晰的声音。
因此,无论是吃饭还是发音,都与舌和唇的动作有很大的关系。
发音清晰度不好的孩子,部分会出现不能紧紧闭着嘴吃,只喜欢柔软的食物,很少咀嚼硬的或者有叶子类的食物。他们会吞咽的很快,或者咀嚼不充分。
02 每天的进食过程都是发音的基础训练
育儿书上通常会说,宝宝到了某个月时,可以试着给这样或者那样的辅食。
除了从儿童发育层面来考虑,也可以根据儿童口部的运动方式和进食方式来考虑食物的形态。
一般来说,5~6个月左右的孩子,看到大人吃饭时会表现出感兴趣的样子。这就是开始添加辅食的最佳时机了。
比起液体状的母乳和牛奶,这个时期的辅食的形态是稍微有点粘稠的类似酸奶的硬度。
在母乳和牛奶时期,婴儿们将乳头含在嘴里,咕噜咕噜地喝着。因此,刚开始添加辅食的孩子,还不能很好地闭上嘴唇进行吞咽。在张开嘴唇的状态下进行吞咽的动作,是只有婴儿才能看到的动作。
我们可以实际来试一试,在张开嘴的状态下咽口水,对于成人来说会非常困难。因此,能够闭着嘴唇做出吞咽的动作,是婴儿口部运动成长的证明。这样我们就可以进入下一个时期。
比起前期糊状的形态,变成了稍微凝固的食物,标准就是大人用手指就能简单地压碎的程度。这个时期儿童需要学会使用舌头和上颌把食物压碎。
儿童把食物放进嘴里的时候,嘴唇的两端同时上下移动。另外,当下巴朝上时,很难吞下食物,儿童自然地做出降低下巴吞咽的动作。如果儿童能做出这样的动作,就到了进入后期进食的时机了。这个时期的儿童可以观察到嘴唇的边缘左右交替的进行移动。舌头出现侧方的运动,咀嚼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在辅食添加的过程中,随着儿童摄食吞咽能力的提高,食物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从开始的流质到半流质,半固体到固体,从单一的母乳或者牛奶到混合食物。儿童的摄食能力从最开始的吸吮乳头到口唇、口腔、舌头、牙齿等一起协同进行压碎、研磨、咀嚼、递送食物,这一系列的配合,最后是为了能吃到和大人一样的食物。
尤其是针对年龄较小的儿童,如果开始添加辅食,需要关注一下儿童的口部运动,通过进食做各种各样的口部运动,这是我们说话的基础。
为了配合儿童进食能力的提高,餐具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奶瓶到杯子、碗等。儿童也从自己扶奶瓶到5个月左右可以用手够取食物,递送食物放到嘴边,到7-8个月时练习使用杯子喝水,10个月左右开始使用小勺吃饭等发展出相应的手部运动技能。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当儿童在长牙之后我们就要减少奶瓶的使用替换成使用杯子,这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儿童的牙齿和口腔形状的正常发育。
精选活动
-
><
阅读排行
-
1
-
2
- 反应辅助与刺激辅助
- 面对孤独症,我到底需要什么?
- “突变”的童年|语言丧失、情绪崩溃,我的孩子怎么了?
- 生而自闭症,我一样优秀
- 自闭症儿童教育机构
- 10个锻炼自闭症儿童能力的有趣的活动
科普指南
- 一文讲清楚:感觉统合的理论、应用、影响、评估、治疗以及常用训练活动
- 让VB-MAPP告诉你,评估报告如何解读及撰写(超详细步骤)
- 严肃科普 | 7个常见的心理健康误区,你踩雷了吗?
- ADHD上课的7种隐藏表现,90%的老师家长会忽略
- 言语治疗目标到底怎么定?CCC-SLP帮你整理好了,构音、表达、理解、口吃一应俱全!
- 纯干货|这7个构音训练方法,能轻松搞定孩子说话不清楚难题
- 如何促进儿童语言表达?这7个治疗方法建议收藏照着做
- 大运动不能判断感统能力!孤独症儿童感觉统合的3个特征,提供干预新思路
- 画一个钟,就能测试ADHD儿童的执行功能?(含步骤+计分参考)
- 敲打头部、咬手、旋转、舔东西……面对孩子的自我刺激行为,我们可以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