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儿童成长之家 >成长案例 >孤独症 >查看详情

孤独症儿童感官刺激——晃手同时嘴里发出声音

来源:北大医疗脑健康官网     
2019年04月18日
3763

  姓名:帅帅 性别:男 年龄:4岁

  行为描述:帅帅每天和妈妈坐地铁到培训机构上课,从家到机构一共有五站地,全程需要20分钟左右。每天坐地铁时,帅帅都会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伸出右手在眼前晃来晁去,并且嘴里发出连续的“吧吧吧”的声音。通过一周的数据收集发现,这种行为从他坐上地铁开始直到下车为止,发生频率平均为10次。

  功能假设:老师对帅帅的这种行为进行了功能分析,假设帅帅一个人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伸出右手,在眼前晃来晃去,并发出连续的“吧吧吧”的声音的前提是他在地铁里无所事事,其强化物是引起家人的关注或自我刺激。为了验证这一假设,当帅帅在地铁里出现上述问题行为时,妈妈马上给予其关注,但是帅帅的问题行为仍然存在。此外,妈妈反映,帅帅出现这种行为并没有固定的时间或者环境,而且每次都表现为自娱自乐。由此可以推断,自我刺激是此问题行为的强化物。

  解决方案:

  1.帅帅的行为表现是一种视觉上的自我刺激。通过他妈妈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帅帅最喜欢的活动是用水彩笔绘画。因此老师建议妈妈在出门之前带好水彩笔和图画本,坐上地铁后就拿出准备好的纸和笔,对帅帅说“我们一起来画画吧”“画一个地铁吧”。通过绘画行为的介入,我们发现帅帅在乘坐地铁时出现的问题行为减少了,发生频率下降了5次。因此,为了让帅帅能安静地乘坐地铁,只要上述问题行为的发生次数的频率下降5次,就给予帅帅强化。以此为起点,逐步降低问题行为发生的频率。

  2.提前和帅帅约定,只要他在乘坐地铁期间晃手,并发出声音的行为只出现了3次,下车后就可以得到他最爱吃的彩虹糖。也就是说,我们给了帅帅3次发生问题行为的机会。如果他的问题行为的出现次数超过了3次,下车后就得不到奖励。同时,在地铁上用一张纸来记的发生。便在格子里打一个 “×”,通过视觉提示告知儿童次数,帮助他自我管理。当儿童能做到时,可以把约定次数减少到2次,逐步改善,直到问题行为不再出现。

  3.自我刺激这一强化物不容易消退,所以在干预的时候,要逐步减少儿童自我刺激的频率,并且找到相应的替代行为,按照一定计划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

  ——文章摘自《孤独症儿童行为管理案例分析》

0

精选活动

阅读排行

科普指南

成长热线 HOT LINE

400-081-2698

北京北大医疗脑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Address:北京市海淀区成府路298号北大科技大厦5层

Tel:400-081-2698

Email:jiangchundi.njk@jtmail.founder.com

北大医疗儿童发展中心地址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