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儿童成长之家 >成长案例 >孤独症 >查看详情

北大医疗脑健康-根据情境提问题的案例

来源:北大医疗脑健康官网     
2019年03月07日
2414

  案例一:

  熊仔,6岁,诊断为孤独症儿童。一天,他和妈妈坐在地垫上看着说明书用乐高积木拼一辆小小的汽车。在第一个步骤时,需要将4个轮子拼在一块乐高积木上。妈妈趁熊仔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地将一个车轮藏在了地垫上的一个靠垫下面。熊仔在将其他三个车轮拼好后,开始在地垫上寻找第四个车轮,妈妈看到熊仔在找车轮,马上辅助他说:“妈妈,车轮在哪里?”在此之前,熊仔已经学会了提“那是什么?”的问题,所以他很轻易地就模仿妈妈刚才的示范,说:“妈妈,车轮在哪里?”妈妈说:“哦,车轮在靠垫下面。”并带着熊仔一起在靠垫下面找到了那个车轮。在拼到第三步时,妈妈将这个步骤中要用到的方向盘藏在了自己衣服的口袋里。当熊仔要拼方向盘时,他在地垫上寻找这个方向盘,没有找到,于是他下意识地就去靠垫下面找,但是仍然没有找到。这时,妈妈再一次给他一个示范,说:“妈妈,方向盘在哪里?”熊仔模仿说道:“妈妈,方向盘在哪里?”妈妈说:“哦,在我的口袋里呢。”熊仔爬过来,将手伸到妈妈口袋里,拿出了那个方向盘。

北大医疗脑健康-根据情境提问题的案例
 

  案例二:

  8岁的小宇,周末和他的双胞胎妹妹在客厅的茶几上画画。小宇虽然很喜欢画画,但他只会画几个简单的物品,如:一个三角形加一个半圆形画一盏灯,一个三角形加一个正方形画一座房子等。而他的妹妹却画得非常棒。小宇把他会画的画完之后就看着妹妹,妹妹正在画一朵小花。这时,妹妹问小宇:“哥哥,你会画花吗?”小宇在妈妈的辅助下说:“我不会。”妈妈接着辅助小宇对妹妹说“小花怎么画?”妹妹马上手把手地辅助小宇在纸上画了一朵红色的小花,画好后,妹妹和妈妈大声地说:“哇,好漂亮的小花呀。”小花画完后妹妹又问小宇:“哥哥,你会画蛋糕吗?”妈妈继续辅助小宇说:“我不会。蛋糕怎么画?”妹妹又把着小宇的手画了一个蛋糕。这样反复几次之后,小宇基本上可以独立地问妹妹:“××怎么画?”这时,妈妈轻声对妹妹说:“你问哥哥会不会画房子?”妹妹转向哥哥说:“哥哥,你会画房子吗?”小宇说:“我会画。”并马上拿起彩笔,在纸上画了一个房子。就这样,妈妈提示妹妹将小宇会画和不会画的物品交替询问,直到小宇能很清楚、很准确地对自己不会画的东西,主动询问妹妹该怎么画。

  案例三:

  西西,6岁。曾经是一个孤独症儿童,经过干预之后已经回归到普通幼儿园随班就读。但是他每周都还要接受4个小时的干预训练。导师来到西西家里,和他打过招呼之后,便和西西一起坐在地板上玩孩子最喜欢的乐高积木。导师在拼出了一辆小汽车后,对西西说:“我拼好了。”西西听到导师的话后,就看着导师。这时,妈妈在一旁辅助西西说:“你拼的什么?”导师说:“我拼了一辆小汽车。”妈妈又辅助西西说:“你拼的小汽车是什么颜色的?”导师说:“我拼的小汽车是红色的。”在接下来的几次训练中,导师有意地在与西西一起玩乐高积木时,拼出各种不同的造型,妈妈也在一旁辅助西西对导师拼出的各种造型提出相关的问题,以此来扩展西西与人对话的能力。现在,西西基本可以独立地就关于乐高积木所引出的问题与他人进行相关的对话。显然,这样的教导和练习还要继续持续下去,以扩展西西在更多话题上与人进行对话的能力。

  北大医疗脑健康在这三个案例中,可以看到,通过教导孩子主动性地提问题,一方面是提升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另一方面孩子也能通过成人或导师的回答学到很多新的信息和语言。在下面最后一个呈现的小翌的案例中,小翌在学会了自己提“那是什么?”的问题之后,扩展了很多新的名称词;在这一部分的案例一中,熊仔通过学会提“××在哪里?”的问题,学到了一些原来没有接触过的方位词和介词,如“在××下面”“在××里面”等;而在案例二中,小宇通过学会提“怎么×”的问题,不仅学会了怎么画新的一些东西,更学会了如何区分哪些是自己会的、哪些是自己不会的。

0

精选活动

阅读排行

科普指南

成长热线 HOT LINE

400-081-2698

北京北大医疗脑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Address:北京市海淀区成府路298号北大科技大厦5层

Tel:400-081-2698

Email:jiangchundi.njk@jtmail.founder.com

北大医疗儿童发展中心地址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