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分享:妙用强化物,让不会说话的星宝主动发声


1、元元的问题
元元,女孩,今年3岁了,到北大医疗脑健康儿童发展中心接受学习与训练。元元周一到周五的上午,上1节个训课和3节集体课。她的C-PEP-3评估结果只有1岁的能力,无语言,精细动作和大运动等方面比较弱。
记得把元元送进教室准备上课之前,元元妈妈和我说了一下元元目前的情况,比如:不爱和人交流玩耍,不看人,不会说话,总是爱发脾气、爱哭闹,不愿意让人碰。元元妈妈反省到,元元变成今天这样,可能也与他们家的环境有关。爸爸妈妈忙着上班,刚满月就由奶奶照顾。再大一点,孩子正是好奇探索和爱玩的时候,但是奶奶连大门也不让出,大人也很少和孩子交流沟通。本来应该人见人爱、活泼可爱的3岁小女孩,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却是目光无神。
2、初步干预
元元的第一节课开始了。对于我呼唤她的名字,她根本不予理睬,只顾看着某一处或者玩自己的玩具。元元妈妈把她送进教室后,她也没有去找妈妈。元元特别喜欢玩积木,喜欢把这些形状各异的积木搭高。只要自己一不小心碰倒了积木或积木因为高度失衡而倒塌就会严重哭闹。边哭闹边要我抱,抱得紧紧的。元元小朋友不是很愿意坐椅子,经常不让人主动触碰。
差不多上了半节课,我对于元元有了一定的了解。我发现,她对音乐很感兴趣。只要我一唱歌,她就会盯着我看,即使她在入神地看着别处,只要我一唱歌,她就会很快地看着我。在接下来的课堂中,我针对元元的问题行为与强化物继续进行教学。她特别喜欢积木,我就把积木放在我的背后,吸引元元的注意力,我叫一声“元元”,她看着我,我立即给她积木进行强化,她自己拿着积木进行搭高。进行了多次回合,元元与我的眼神有了几次接触。
下课后,我与元元妈妈详细地描述与讲解了元元第一节课的上课状况,如:元元与老师有了几次的对视,是个好现象;搭积木搭到一定高度倒掉,会哭闹,而且特别希望别人抱她,是因为她的内心需要构建安全感;等等。
3、强化物干预
在这两个月的教学中我发现,元元的刻板行为比较多,尤其是玩镶嵌板玩具时,她自己必须按顺序把镶嵌板拿出来,而且拿出来的必须按顺序摆放好,然后再按顺序放回去。这样的程序,如果不阻止她会持续地玩下去。我抓住了这样的机会,进行教学。项目是模仿拍手。一开始我发出指令“这样做”(自己示范拍手),然后再全躯体辅助元元拍手,紧接着立即强化元元这个拍手行为,给她强化物即她喜欢的镶嵌块儿。就这样,慢慢地过渡到半躯体辅助,最后达到独立。类似这样的模仿项目还有拍腿、拍肚子、拍桌子、摸头、指鼻子等。
她近期在个训课上,“咿咿呀呀”的语言特别多,发音特别频繁如“yi”“ba”“ma”“fu”“xia”“xi”“ha”“ya”。
只要她发出这样的音,我就模仿她的发音,去强化她的行为。当她玩玩具时,发出多个音节,我就去模仿她,和她一起发音。有一次,我尝试突然停下来,不出音,看看她会有什么反应。当她出声而我没有随即模仿她出声时,她立即把头转向我并看着我,这时我对她很热情地微笑。她很喜欢把卡片一一地放进卡片盒里,认完一张放一张(她认一张,我给她一张),放得整整齐齐。当认到小动物并且有相关儿歌时,我就会对着她唱。如《数鸭子》,我唱道:“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快来快来数一数,二四六七八,嘎嘎嘎嘎,真呀真多呀,数不清到底多少鸭,数不清到底多少鸭。”我唱完了,再对她说“ya”,她也仿说出“ya”。元元妈妈也说到,元元最近在家的发音也特别多。
4、强化效果
不知不觉3个月的学习时间过去了,在老师与家长的帮助下,当下课我们和元元说再见时,她可以做到看着对方,做摆手的动作,表示“再见”。经常主动地“咿咿呀呀”地发出很多音,而且还会有意识地说出单个的词。她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会经常地发脾气哭闹,可以让前台老师给她量体温,可以很好地坐小椅子上课,可以听老师的指令做简单的动作。音乐课上,她可以主动地模仿老师的动作进行音乐律动,可以和老师家长做简单的游戏互动,能听懂“下课了”,并且整理好玩具才离开教室等。而且,她脸上多了许多笑容,开心了许多,精神面貌也变了许多。不管是在个训课上的表现,还是集体课上的表现,她都有明显的进步。
下课了,我们老师会积极地和元元妈妈沟通和描述这一节课元元的表现和学习内容。如:新学的技能、新的进步点有哪些,不足的地方有哪些,课后需要家长配合的有哪些,都会和家长交代清楚。元元有了很大进步,愿意和我们大家接触与互动,这是一个好的开始,相信她有好的社交情绪和好的社交体验之后,会愿意学习更多的能力,进步得更快。
专家点评
对于刚刚开始训练的儿童,教师的入手点很明确,寻找儿童的强化物,与家长细致沟通儿童基本情况。本案例中教师通过儿童喜欢的儿歌与之进行发音方面的训练,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儿童在愉悦的状态下完成了较难的学习项目。对于儿童的注意力训练教师也有自己明确的要求,并且教师;在课后与家长积极沟通儿童的情况,要求家长的配合,这点很重要。
精选活动
-
><
阅读排行
-
1
-
2
- 反应辅助与刺激辅助
- 面对孤独症,我到底需要什么?
- “突变”的童年|语言丧失、情绪崩溃,我的孩子怎么了?
- 生而自闭症,我一样优秀
- 自闭症儿童教育机构
- 10个锻炼自闭症儿童能力的有趣的活动
科普指南
- 一文讲清楚:感觉统合的理论、应用、影响、评估、治疗以及常用训练活动
- 让VB-MAPP告诉你,评估报告如何解读及撰写(超详细步骤)
- 严肃科普 | 7个常见的心理健康误区,你踩雷了吗?
- ADHD上课的7种隐藏表现,90%的老师家长会忽略
- 言语治疗目标到底怎么定?CCC-SLP帮你整理好了,构音、表达、理解、口吃一应俱全!
- 纯干货|这7个构音训练方法,能轻松搞定孩子说话不清楚难题
- 如何促进儿童语言表达?这7个治疗方法建议收藏照着做
- 大运动不能判断感统能力!孤独症儿童感觉统合的3个特征,提供干预新思路
- 画一个钟,就能测试ADHD儿童的执行功能?(含步骤+计分参考)
- 敲打头部、咬手、旋转、舔东西……面对孩子的自我刺激行为,我们可以做什么?